实用的说课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课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这样的思路,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于是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变色龙》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3段。第一至第八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初看像个怪物。第九至第十五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第十六段是第三大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本课主要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作者刘梦熊在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如何捕食、如何变色等特点时,用的方法不是说明,而是叙事,就像讲故事一样,惊险,好奇,刺激。显得生动有趣。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
《变色龙》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中,作者所安排的表达顺序及运用的表达方法,很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地方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特点。教学难点: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因为变色龙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中国没有。在课文中也重点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所以我把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生字词语,简单介绍了变色龙,同学们对变色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课开始借用课后习题二直接复习导入,节省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分段,是想让学生从全局角度整体把握,知道重点段落。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发现变色龙阶段:通过自己读边读边想,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去发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端详变色龙阶段:默读课文,说说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哪部分给他们留下深印象,并说出原因。 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解释“端详”,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
最后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穿插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变色龙的认识。
3、拓展文本,追求超越:
最后、抓住虽然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一见,但我们还是把它放回去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放回去?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
4、总结
本课主要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作者刘梦熊在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如何捕食、如何变色等特点时,用的方法不是说明,而是叙事,就像讲故事一样,惊险,好奇,刺激。显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
5、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仿照变色龙外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动物。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长江之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诗词意境博大深邃,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长江之歌》是一曲关于长江的颂歌。整首诗歌从两个方面来写:第一部分(第1节)是写实,从长江的地理特点出发,具体写出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第二部分(第2节)则重于抒情,歌颂了长江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诗歌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并且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读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目标二:能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有关长江概况的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 ……此处隐藏8308个字……有哪些让们感动的地方。(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
与技能。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课堂小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史铁生在不幸面前选择的是坚强活下来,为了他的母亲,也更了自己。作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幻灯片放映)
五、作业
1,阅读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
2,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板书设计:
我——残疾——不残废
与 ○母 ○亲 珍爱生命
地
坛——荒芜——不荒废
说课稿 篇6《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质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效资源。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一年级是认识自己,由五年级开始,视角已经转向了祖国。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这一内容设置的。本单元有四个主题,本课为第一主题的第三个教学主题。前面学习了“56个民族是一家”和“民族平等做主人”。“
学生情况分析:
结合上述背景,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教材内容,确定目标二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三为本节课将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体验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自古就世世代代交往密切、有着浓浓的兄弟情。
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要做如下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如下:
达成教学目标是通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来完成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教师讲解少数民族分布特点:重点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汉族地区也有少数民族居住。
接着出示本班学生合影,讲述:从照片上看,同学们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班有两位是少数民族的同学。(出示两位同学照片)现在,有少数民族同学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件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是因为几千年来,各个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不断融合的结果。
引出本课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自然的引入本课,揭示本课课题。
二、小组互动,展示交流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力图丰富和发展学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交流展示的过程就是本课教学重点突破的过程.课前分组进行了调查,课上进行汇报;
课前调查如下:
出示:
文成公主入吐蕃为本课重点事件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文成公主入吐蕃资料。教师针对学生调查情况进行指导、补充)并结合教材让学生阅读、了解。
PPT教师重点结合唐代全疆图以及文成公主入吐蕃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感受各族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在交往中促进社会进步,初步感知各族人民团结和睦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接着针对调查主题进行分组交流汇报。先由“交往密切”组汇报:再由“兄弟情”组汇报:
各组找到的资料都非常丰富。网上调查组的同学做成了演示文稿。我在充分利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特别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料——图片信息、视频资料等,丰富学生认识。
三、活动体验 提升认识
活动一:民族美食在我身边
出示:民族美食图片
师: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我们餐桌的美食,正是因为自古以来各民族密切的交往,这些少数民族的美食早已来到了我们的餐桌。各民族交往密切的足迹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得到。我们来欣赏一段动听的民族歌曲。
播放音乐学生学过的民族歌曲。接着让学生说说:还学过哪些少民族的歌曲?(五年级学生学过很多少数民族歌曲)
介绍教材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内容,感受“少数民族在我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民族交往密切的“证据”。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有少数民族,学生有说看到街上穿少数民族服装买饰品和特色食物的,还有自己身边少数民族亲戚的,等等。
我接着介绍咱们房山区少数民族情况:我区有少数民族32个,民族村15个,民族村总人口20756人,少数民族人口8121人,占民族村总人口的39%。还有三所民族小学:黑古台民族小学、窦店中心校、周口店新街小学。
活动二:民族情意常相伴
展示教师照片:
并且老师就来自一所民族小学,同事中也有少数民族老师。介绍和少数民族同事、学生一起学习、生活的情况。回族同事还会在回族著名的开斋节,把回族特有的食物带到学校送给我们品尝。
交流:说说怎样和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老师、朋友相处(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等)
师: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我们就要先去了解他们的习惯、信仰、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食物、节日、服饰和住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深入的进行学习。课后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关于民族服饰、住所、和饮食的资料。
此环节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运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丰富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丰富认知,感受 各民族的融合,民族兄弟情就在身边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为民族团结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的设计是以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学吸引为依据展开的。
四、教师总结 拓展延伸
四、学习评价
本课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既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又关注学生意识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五、设计特点
立足学生生活,开展有效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切身体验
重视开发多种资源,提升课堂实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