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
2、预习《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目标导航】
1、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2、初步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特点。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学习导航】
导入:由每日一个故事导入:
在导入开始就布置任务(要求:这个故事是我从一篇古文上找到的,边看故事边思考,那些重点的字词,在原著上可能是怎样表述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邀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文中的重点字,如果是古文,将如何表述)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新课互动:
(小组内课堂预习)
一、初读(自主学习 )
1、利用工具书收集和介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或本 文的背景知识。
2、给重点字词注音。
唐雎( ) 怫然(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寡人谕( )矣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4、谈谈初读感悟(可以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5分钟)
二、译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落实重点字词并串译加横线的句子。
(请组长根据幻灯片提供的重点字词,组织组员迅速小组内合作讨论,争取小组内逐一落实重点字词并归纳总结该字词曾经学过的句子或用法)
2、归纳总结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现象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6分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三、析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自由质疑。
(时间2分钟)
四、诵读
课堂竞背一二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 ……此处隐藏10269个字……>一、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习: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注重纠正。(挠 谢 谕 徒 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 语言 神态 动作 特质
秦王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不悦 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 谓 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 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 长跪,谢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 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 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 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 挺剑 英勇无畏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谦虚婉转
弗敢易。 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 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bao、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给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 (撞地。抢,碰、撞。)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 (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生散读,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bao、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bao,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说明】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